返回

大明:长生天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五章 萩原之战

    而位于筑前藩东侧的丰前藩则更加合适一些,丰前藩与筑前藩相连,小仓城就位于丰前藩的西侧,紧邻筑前藩与丰前藩的交界,而且丰前藩也正好位于九州岛的东北角,后方靠海,如果此战不利,完全可以渡海后撤,明军在此地无船,必然无法前来追击。

    主意已定,倭国大军在德川家光的率领下从江户出发开始西征,沿途又有不少令制国的小股部队加入,等倭国大军赶到周防藩的时候,二十万大军已经变成了二十二万人,德川家光更认为此战有如神助,必能取胜。

    周防藩与丰前藩隔海相望,若是想走陆路过去,则需要从长门藩绕行,然而此时明军已经开始从筑前藩发兵,北上开始攻打长门藩了。

    德川家光眼看从长门藩绕行前往丰前藩无望,索性改变主意,打算与明军在长门藩的萩之城前与明军决战。

    周防藩和长门藩合称长州藩,按照倭国的说法,周防藩和长门藩这样的令制国也可以叫周防国和长门国,而两国同属于长州藩,因为长州藩乃是毛利氏的领地,所以也叫毛利藩。

    长州藩的现任藩主是毛利秀元,是当年丰臣秀吉手下五大老之一的毛利辉元的养子,参与过文禄庆长之役、关原之战和大阪之战,可以说是实战经验相当丰富了,而且从德川家康开始给德川家效力,至今也算三朝老臣了,现任德川家光的御咄众。

    也恰恰因为毛利秀元是一位沙场老将,又曾经在朝鲜与明军交过手,所以他更清楚明军的实力,也很清楚此战倭国的胜算几乎是渺茫的。

    因而,如今他虽然看似心甘情愿地把主城萩之城让出来,作为倭国大军的驻扎地,作为与明军交战的主阵地,但却已经暗中派人把家眷和财物都运往了江户。

    然而德川家光却对此完全不知情,他还依然信赖和依仗着毛利秀元,甚至因为毛利秀元曾经参与过文禄庆长之役,有过与明军交手的经验,德川家光还把毛利秀元任命为先锋大将,让毛利秀元去指挥作战。

    然而毛利秀元根本就没有与明军作战的心气儿,如今仗还没有开打,毛利秀元便已经开始想着战败之后如何脱身的问题了。

    明军方面,郑芝龙早就得到了消息,听闻倭国集结了二十二万大军,号称三十万,进军至长门藩的萩之城,准备与明军进行一场决战。

    郑芝龙顿时大惊失色,赶忙将消息报告给了李邦华,而李邦华在听说此事之后,却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担忧来,毕竟如今明军与倭国军队交手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基本上就是碾压性质的。

    拥有新式虎蹲炮和燧发枪的明军不仅可以做到以少胜多,而且可以保证倭国的士兵连还手之力都没有,倭国的火炮和火铳的射程远远不及明军的,互相对射讨不到任何便宜,他们的武士们虽然擅长近身肉搏,但是在明军密集的炮火下,却无法冲到近前来。

    所以即便听说倭国集结了二十二万兵马,李邦华也没有任何担忧,如今在筑前藩的明军虽然只有三万人,但是加上他们手上的上百门钢铁巨炮和五千门虎蹲炮,以及上万杆火铳,李邦华保证他们至少可以做到以一敌十,所以倭国便是真有三十万兵马,李邦华也有战胜他们的把握。

    更何况,如今倭国只看到了九州岛上的这些明军,便把全国的兵力都给集结,带到了这边与明军作战,这就导致整个倭国的各个地方都变得兵力空虚,防守薄弱了起来,若是再有一支明军部队从别的地方杀过来,倭国又当如何呢?

    李邦华正是因为对整个战争的局面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才表现的如此泰然自若,他笑着告诉郑芝龙:“郑将军不必担心,我大明的援军随后就到!”

    “援军?!”郑芝龙一听这话,顿时转忧为喜。

    郑芝龙倒是并非对明军的战斗力没有信心,只不过他与倭国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深知倭国的军队战斗力也是很强的,绝非朝鲜、安南之类的小国可比,尤其是倭国的正规军,是不能小瞧他们的。

    所以郑芝龙早就因为明军的兵力太少而感到忧虑了,既然朝廷决定要与倭国开战,那么仅靠李邦华带来的这几万水师和自己带来的这万把人,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便是能够在前期讨到些便宜,等战争一旦全面展开,兵力不足的问题就会越发凸显。

    若是真等到问题凸显出来的时候,很可能明军已经因此而吃到苦头了,要知道,当年丰臣秀吉率军攻打朝鲜还足有十四五万兵马呢,明军要打比朝鲜强得多的倭国,怎么能连十万兵力都舍不得投入呢?

    好在现在终于听到李邦华说朝廷派出的援军就要到了,郑芝龙顿时心中的石头便落了地,同时也感到十分惊喜,朝廷总归还是派出了援军,只要明军的兵力劣势得到弥补,击败倭国就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然而令郑芝龙感到奇怪的是,一直等到了明军在萩之城前集结,准备与倭国大军开战了,李邦华所说的援军却依然不见影子,郑芝龙顿时心里又没了底儿了,他虽然没混过几年官场,但是对朝廷和官场上的事情还是有所了解的,说好的事情临时变卦那也是常有的。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郑芝龙终于憋不住了,跑去找了一趟李邦华,施礼问道:“军门大人,如今我军与倭军即将开战,不知朝廷的援军何时才能赶到啊!”

    李邦华抬手捋了捋胡子,仰头想了想,说道:“估摸着时间,此事应该已经到了。”

    郑芝龙听了此话顿时一脸懵,他忍不住回头朝远处望了望,随后便一脸疑惑地看向了李邦华,“军门大人莫非是在与下官开玩笑?请恕下官愚钝,实在是看不到哪里有半个我大明的援军赶到!”

    李邦华听了这话不禁朗声大笑,“郑将军啊,本官虽然说我军援军已到,但却也没说那援军是赶来此地的啊?”

    郑芝龙听了这话就更费解了,心中不禁纳闷,不是赶来此地的,又怎么称得上是援军呢?

    李邦华自然知道他的心思,马上便解释道:“郑将军可曾听过‘围魏救赵’之典故?”

    郑芝龙虽然不是熟读兵书史籍之人,但也是个绝顶聪明的,一听此话,马上便回过味儿来了,“军门大人的意思是,我军此时已经直捣黄龙,去偷袭那倭国的后方去了?”

    李邦华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说道:“所以郑将军,你且放心与这倭军决战,便是这倭军仗着人多势众,可以与我明军打个难舍难分,一旦他们后方遇袭的消息传到,倭军必将军心大乱,随之溃败!”

    郑芝龙这下可终于放了心了,马上从李邦华的帅帐中走出,挥舞令旗,指挥明军准备与倭军开战。倭军这边,二十二万大军已经在萩之城前列阵,其中五万人守于萩之城中,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坐镇于城楼之上,毛利秀元身穿盔甲在前线指挥作战。

    相较而言,明军这边的人数就显得少得多了,但是阵地上安放的火炮数量便是倭军的数倍了,而且除了炮兵之外,列阵的明军中也有上万人手端着火铳,装备堪称精良。

    但是即便如此,如果是个外行人的话,还是会感觉倭军这边更厉害一点儿,不说倭军人多,就看倭军的士兵大多数背上都插着杆小旗子,各色旗帜招展,就显得很有排面了!

    郑芝龙用望远镜望了望对面倭军的情况,尤其是倭军的装备,大炮不过几百门,最好的也是那种已经被明军淘汰了的老式红夷大炮,火铳就更不用说了,都是鸟铳,而且总共也不足一万杆。

    虽然火铳传入倭国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因为国力有限,便是幕府的直属部队,也不过只有火铳足轻三四千名,算是备用的鸟铳,也不过是五六千杆那样。

    各令制国的军队中的火铳足轻数量就更少了,火铳数量也少得可怜。

    倭国的鸟铳又是火绳枪,半天打不了几发子弹,射程又近,威力又小,对于明军来说,简直跟没有也差不多。

    但是不得不说,倭国的竹排盾还是很好用的,因为竹排盾很厚,便是明军的火铳也是不容易将其打穿的,倭国的士兵若是依靠竹排盾接近了明军阵地,那么明军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伤亡。

    所以郑芝龙便给明军的炮兵们下令,调整火炮,瞄准倭军的竹排盾,先把倭军的那些竹排盾给炸毁了,等倭军没有了掩体,明军便可依靠火炮和火铳的优势,将其尽数歼灭。

    等到明军的炮兵们准备好了之后,郑芝龙当即一挥令旗,上百门钢铁巨炮齐射,倭军闻声顿时都紧张了起来,纷纷一脸警惕地朝明军阵地方向望去。

    因为两军阵地相隔三四里,所以倭军虽然提起了警惕,但是并没有想到明军的大炮可以打得了这么远,只是认为这是明军开始进攻的令炮。

    然而,一些眼尖的倭军士兵却是已经看到了上百枚炮弹从明军阵地飞出,朝着这边飞了过来,一瞬间便已经到达了己方阵地的上空,随着炮弹距离他们越来越近,炮弹样子在他们眼中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了起来。

    但或许是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能打这么远的大炮,此事实在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以至于这些倭国士兵即便已经看到了明军的炮弹朝着自己飞了过来,却一个个只是面容呆滞地望着朝自己飞来的炮弹,却没有一个人惊慌逃窜。

    下一瞬,炮弹从空中砸落,瞬间把倭国士兵给砸成了两段,随后继续向前弹跳,所到之处,一片残肢断臂,挨着即死,碰着即亡,甚至那炮弹虽然看起来已经快要失去了动力,滚动地十分缓慢,眼看马上就要停下来了,却依然极具杀伤力。

    当那炮弹沾满了倭国士兵的鲜血,缓缓地朝着一个倭国士兵飞来的时候,那倭国士兵见那炮弹即将失去惯性,竟然鬼使神差地抬手想要将其接住,结果他的手刚刚碰到那颗炮弹,便瞬间被炮弹给撞断,随后炮弹继续前进,在他的胸口上撞出一个圆形的孔洞。

    除了大量倭国的士兵被炮弹砸死之外,倭国的那些竹排盾也有几十个被砸成了碎片,在炮弹面前,这些竹排盾简直是如同纸糊一般,不堪一击。

    还不等倭军从震惊中缓过神来,明军阵地的炮声再次响起,第二步炮击来了,明军的炮弹主要还是瞄准的倭军的竹排盾阵地,周边的士兵又一次伤亡惨重。

    紧接着是第三轮、第四轮……

    倭军终于意识到,明军的炮击不会停止,双方的战斗已经开始了,他们不能再继续杵在原地坐以待毙,必须要马上向明军发起进攻!

    德川家光在城上看得是既惊讶又心急,连忙催促毛利秀元快快让大军向明军阵地进攻,毛利秀元只好给倭军下令,全军出击。

    随着倭军开始向明军的阵地发起冲锋,明军的炮击瞬间停止了下来,这让德川家光顿时暗暗松了口气,更认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明军的火炮虽然射程很远,但是一旦倭军快速向前进军,他们的火炮便无法有些瞄准射击了。

    倭军士兵们也都心中暗暗庆幸,那恐怕的炮弹终于不再从天上砸落下来了。

    然而只是片刻之后,明军的火炮突然间再次响起,而这一次,炮弹确实没有再次从空中砸落下来,而是在倭军头顶的半空爆炸,炸出无数的弹片、铅丸或铁蒺藜来,遮天蔽日地朝着底下的倭军飞射而来,在密集如雨的弹片、铅丸和铁蒺藜覆盖下,倭军士兵顿时死伤无数。

    偶尔还有一些炮弹炸开之后没有散落出弹片、铅丸或铁蒺藜来,而是把其中的几枚小炸弹炸得飞落各处,随后这些小炸弹在倭军的部队中爆炸,密集的倭军部队瞬间便被炸开一个圆形的空地出来。

    明军的钢铁巨炮只有一百门,虽然杀伤力很大,但是对于十数万倭军来说,其轰炸效果所造成的伤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足以阻拦倭军向前冲锋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