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长生天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章 办校建厂

    然而即便钱龙锡对于“就业问题”缺乏认知,但是却并不影响他赞叹皇上“曲线救国”解决盐铁收入下降问题的手段高明。

    既然朝廷的盐政和矿政已经烂透了,无力拯救,那么索性就把之前的那一套彻底推翻,改为通过赋税手段获取收入,而且按照皇上的分析,说不定改革之后的收入比之前朝廷垄断盐铁的时候还要高得多!

    钱龙锡看向朱天启的目光中又多了几分钦佩之色。

    朱天启见他们都没有意见,当即也不再废话,便把自己做好的详细方案递给了徐光启,开口说道:“既然大家都没有异议,那么便按照朕拟定好的方案去办吧,此事虽然是户部的事情,但是需要做的工作太多,涉及到的官吏人数也过多,还是需要你们一同商议着去办的。”

    刘鸿训现在是户部尚书,通过皇上把方案递给了徐光启,而不是给他,就知道这事儿八成自己还是做不了主的,还是要遵从徐光启的安排才行。

    刘鸿训心里虽然有些不舒服,但是也没有办法,谁叫人家徐光启是内阁首辅呢?

    对各类暴利行业进行介入管理的事情可以交给内阁去办,而且有了自己给的现成的方案,他们反而也是适合做这些事情的。

    但是建设国营厂的事情,恐怕就得自己亲自来做了。

    既然要建设国营厂,要与私营进行竞争,那么就必须要在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上碾压私营者,才能保证朝廷通过国营厂来对各大行业进行垄断管理的目的。

    同时,朝廷建设国营厂不光是为了盈利,也要承担各个行业发展和对百姓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资的生产供应,肩上的担子还是很重的。

    因而朱天启打算直接上近现代工业和机器,以此作为发展大明工业的先驱。

    说到发展工业,自然就绕不开蒸汽机,不过蒸汽机虽然是在1698年被发明出来的,但是真正成熟起来还有等到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而且不仅如此,蒸汽机的密封和活塞材料,直到二战之后才开始全面换成橡胶,之前都是用其他替代材料凑合事,安全性和机械性能都是完全不达标的。

    所以要发展工业就要研发利用蒸汽机是没错,但是同时更要注重对较为复杂的机械进行开发,比如珍妮机。

    当然,朱天启是不需要一步一步地对机械进行由简至繁的研发的,他手里有现成的资料,只需要在其中寻找出大明目前的生产技术和材料能够制造出来的机械,然后进行制造就可以了。

    同时,朱天启也是不会刻意限制大明人自主发明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把机械工程的相关知识传遍出去,相信大明也会涌现出一批机械方面的人才的。

    总而言之,大明的国营厂一上来就要使用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以及全面使用现代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全面取缔以前的土法和经验主义,采用标准化流程。

    比如制盐,朱天启虽然不懂,但是他手里有现成的生产资料,目前大明制盐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井盐,一种的海盐。

    海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通过晒制而成;

    井盐相对来说比较发展,需要进行凿井汲卤,然后熬煮制盐。

    对于海盐来说,虽然看似简单,但是明朝的产能和海盐纯度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的,虽然明朝的制盐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从灶煮法进化到了滩晒法,但是产能和质量相对于现代盐厂来说,还是差的太多了。

    明朝的滩晒法就是顾名思义,主要是修滩、纳潮、制卤、结晶、采集五个步骤,但是说白了就是硬晒,产量和质量完全是看海水的含盐量,人为干涉的较少。

    而现代盐场不一样,现代盐场需要进行蓄水沉淀、循环蒸发、结晶、晒制、收集等不少于八个流程,保证了产盐量、盐的纯度和质量。

    故而大明接下来要建设的国营海盐厂也是一样,需要在现有盐田的基础上,建设一系列的沉淀池、蒸发池等设施,并按照现代制盐厂的标准化流程进行制盐。

    而对于井盐的开采,则重点在与凿井汲卤,凿井可以按照现代化凿井技术进行改进,而汲卤则需要制造蒸汽汲卤机来提高汲卤量,从而提高产量了。

    其他的行业也是一样,都要参照近现代工厂的生产方法,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从而完成手工业向机械生产的转变。

    朱天启一番罗列下来,发现需要的机械种类和数量还是很多的,为了能够快速把各大国营厂建立起来,朱天启自然是可以直接在氪命商店里购买一批设备,反正都是一些较为原始落后的机械,也花费不了多少寿命。

    但是为了长久之计,朱天启还是打算,趁此时机,也顺便成立一个国营机械厂,主要负责研发和制造大明以后所需的各类机械。

    还有就是关于大明第一所大学的建设,也要加快进度了,地方自然就选在了国子监这里,这里作为当世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也是大明读书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其崇高地位还是难以撼动的,所以在国子监的基础上建立大学,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现在地方是有的,所需的学科资料和设备朱天启也都可以在氪命商店里买到,唯一欠缺的就是师资了,在这年头,就连小初高的教师都要临时培养,大学教师就更没地方找去了。

    因而朱天启下令在国子监内建造了几座教学楼,外观自然还是中式传统古建,但是内部房间被隔成了一个个的教室模样,同时也对建筑内部的墙壁进行了加厚,以保证隔音效果,使得各个教室之间不会互相干扰。

    接下来就是在各个教室里安装电教设备了,还是投影和视频课那一套,其实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一般来说也确实是以校方提供课程和资料,学生以自学为主的,对于教学效果方面的担忧,朱天启倒不是很大。

    同时为了保障电教设备的正常运行,每个教学楼旁边都修建了一个发电房,这个小房子里直接是朱天启在氪命商店里购买的现成的蒸汽热力发电机,烧煤就可以发电,虽然这么小的发电机的发电能力有限,但是如果只是供应一些电教设备和点灯等低耗能的电器,还是足够的。除了建设教学楼之外,朱天启还扩建了彝伦堂,作为藏书馆,朱天启在氪命商店里选购了大量书籍派人放入了彝伦堂内,以供学生们借阅学习。

    朱天启要建设的这个大学,因为是大明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高等学府,所以自然是综合性的,多学科共同发展的。

    不过建设这所大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大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故而里面主要涉及到的学科还是以理工科为主,比如数学及延伸的应用数学和经管类学科,物理及其延伸的应用物理和机械工程类学科,化学及其延伸的应用化学和化工类学科,生物及其延伸的农林医药类学科。

    所开设和涉及的学科数量远不及现代综合类大学那么广泛,但是都是对发展大明科技,为大明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所急需的学科门类。

    紧接着,大明的国家机器开始高速运转了起来,开放盐铁私营已经对各大暴利行业的全面改革,确实如同朱天启所预料的那般,极大地刺激了民间资本涌入,也有效遏制了私自贩盐和私自开矿等违法行为。

    毕竟现在既然朝廷已经把这些行业向民间开放,允许百姓私营了,谁还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非要去非法经营呢?一些以前在背地里做这些买卖的人,也都趁着这个机会开始申办合法经营的手续,主动找官府进行登记了。

    当然,抱有侥幸心理的人还是有的,这些人一方面不想向官府进行申报登记,以企图躲避朝廷的监管和征税,同时更是认为既然朝廷开放了盐铁私营,想必对于私营的管制也会放松。

    然而事实是恰恰相反的,朝廷不仅没有放松对民间私营企业的管理,反而空前加大了监管力度,以往朝廷腐败,对贩卖私盐和私自开矿等行为的管理松懈了不少,现在却突然开始了雷霆执法,凡是涉事人员,都一律被被从严查办。

    随着朝廷的监管力度再次变得空前严苛,私贩私营的情况也逐步得到了有效遏制,情况开始逐渐好转了起来。

    国营厂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因为地方都是现成的,像盐场和矿场,朝廷手底下有很多处,朱天启自然是直接在现有盐场和矿场中选择一个规模和潜力较大的,进行改造和扩建。

    陶瓷厂和丝绸厂也是一样,直接在官营之中选择一处,或者多处合并改建成一处大厂即可。

    而对于像酒厂、糖厂等朝廷没有现成产业和厂房的,则通过对行业考察,对民间产业进行收购合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建厂。

    至于所需的先进生产设备和机器则直接从氪命商店里购买,然后派人运过去进行安装即可。

    同时,生产资料也是现成的,朱天启已经给各行各业查阅总结出了最适合这个时代生产力水平所能做到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化流程,只要严格按照标准和流程进行生产,则势必可以在产能和质量上,达到当世最高的水平。

    至于国营厂的工人,自然是优先收编原有的从业者,以前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朝廷垄断的行业,从业者都是世袭罔替,且地位比较低下的。

    比如制盐的工人,以前被称为灶户,因为以前制盐主要是靠烧造煮卤,而后时兴晒盐后也被称为盐丁。

    然而不论称呼如何,这些人都是地位最低的苦役,而且还要祖祖辈辈如此,永世不得翻身。

    不过国营厂建造完成之后,这些人的命运也将得到改变,他们成了第一批进厂的国营厂工人,不论是在身份上,还是在待遇上,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其他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们也是一样,这些底层劳动人民也都将因为成为国营厂工人而获得更好的待遇,得到更多的收入,身份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改观。

    在大明进行一系列行业改革和大建国营厂的同时,张国纪和张十里也完成了第一次贸易尝试,他们驾着十艘八百料的大船,从松江府出海,拉满了瓷器、茶叶、丝绸和松江布前往了倭国的长崎。

    如今的倭国正是一个大产银地,大船运到长崎之后,很轻松便换成了白银,随后张国纪和张十里便满载而归了,这一趟试水的首次贸易,两人便轻松赚回来了十几万两白银。

    朱天启对此是十分满意的,若是以后大明的船多了,可以跑得更远了,那么想要赚回更多银子来,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不过这一趟贸易虽然跑得轻松,但也不是一点儿麻烦都没遇上,倭国的长崎那可是郑氏的势力范围,张国纪和张十里都是第一次来这边做生意的生面孔,船上又没有插着郑字旗,一下子做成了这么大一笔买卖,自然难免被人盯上。

    因而等不到他们离开长崎,便被人找上门来了,只不过来人倒也客气,玩的是先礼后兵那一套,先来套张国纪和张十里的身份。

    张国纪自然是看得出来来人是什么目的,而且来人又是明人,他自然是直接就亮明了身份,以避免那些麻烦再敢找上门来。

    听闻是大明太康伯,来人自然是不敢造次的,献上礼品之后,便告辞离开了。

    而后,张国纪和张十里这才得以顺利返航,一路顺风地回到了松江府。

    据张十里分析,这个在长崎找上门,前来拜访的明人,大概就是郑芝龙的手下,因为他们买卖做得大,有没有插着郑字旗,估计是想对他们下手,好在张国纪及时表面了身份,郑氏忌惮朝廷,这才不敢对他们动手的。

    朱天启得知此事之后,也不禁有些担忧了起来,这一次他们确实是逢凶化吉,安全返回了松江府,但是以后还能不能这般走运可就未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