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李倧访明
李倧于是不再犹豫,当即便点头下定了决心,对金尚宪说道:“寡人已经做好了答应大明提出的任何条件,爱卿现在就可以再次出使大明,将寡人的觉悟转达给大明皇帝!”
金尚宪自然是倾向于答应大明的条件,与大明恢复宗藩关系的,现在李倧点了头,他自然是不会嫌麻烦的,当即便会去准备,再次离开了汉城,乘船去往了大明。
这一次,金尚宪没有再无功而返,他在京师等候了几日,带着大明开列的条件回到了汉城,并将此书呈给了朝鲜国王李倧。
李倧将其展开来看,顿时脸上便浮现出了惊讶和为难之色。
大明开出的条件主要为下列几项:
“其一,朝鲜向大明俯首称臣,须朝鲜国王亲自到大明接受大明皇帝册封;
其二,作为大明的藩属国,应遵从大明发出的任何指令,包括并不限于商业、工业、经济、军事等方面;
其三,大明作为宗主国,对藩属国进行能力范围之内的庇护和援助,朝鲜作为藩属国应给大明提供必要的驻地、粮饷、人马等支持。”
简而言之,根据现在大明所开列的条件,朝鲜将在实际上沦为大明的藩属国,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更多的是名义上,除了每年朝贡之外,几乎不需要尽任何义务。
这些条件金尚宪自然也是早就看过了的,为了促成此事,金尚宪当即施礼道:“大王,臣认为大明所开列的这些条件并不苛刻,反倒是对我朝鲜大有益处。”
李倧听了此话,顿时有些讶异,他转头看向金尚宪,问道:“爱卿此话何意?”
金尚宪只好逐一解释:“臣认为,大王亲自前往大明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可以更进一步地增加大王的威信,比之之前从大明讨来的那一纸准封诏书要有分量得多!”
李倧本来还感觉让他亲自离开朝鲜,去大明接受册封还有些面子上挂不住,毕竟朝鲜再小,他也是一国之君啊。
可是现在听了金尚宪的一番分析,李倧顿时便眼前一亮。
因为李倧是通过发动政变,从他叔叔光海君李珲手中夺得的王位,最初他派人去大明请封的时候,甚至还被大明认为他是篡位者,而拒绝册封他为朝鲜国王,后来也是多次请毛文龙帮忙给大明上书请封,才终于求得一份准封圣旨。
虽然这一份准封圣旨确实也可以让他的王位具备合法性,但是现在想来毕竟还是有些勉强,若是能够得到大明皇帝的亲自册封,想想还是有些令李倧神往的。
李倧顿时转忧为喜,点头道:“好,那寡人便同意亲自去一趟大明,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
金尚宪顿时松了口气,继续说道:“还有后面这些条件,臣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可的,既然两国结为宗藩,我朝鲜作为大明的藩属,自然是要接受宗主国之领导的,虽然按照大明所开列之诸项条件,以后大明对我国内政势必干涉颇多。
然臣认为,如此一来反倒比起之前那般不闻不问要好上许多,大明干涉得越多,便越可以帮助我朝鲜壮大富强,我朝鲜定可受益颇多。”
李倧缓缓点头,感觉金尚宪所说也确实不无道理,再者说,大明对朝鲜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大明方面,朱天启本以为自己开列的这些条件,朝鲜是很难接受的,甚至会拖延许久才能做出决定。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金尚宪离开大明还不到半个月,便再一次来到了京师,呈上来朝鲜国王李倧亲笔所写之国书,愿意答应大明开列的所有条件,遵从大明的安排,随时可以前来大明接受册封。
朱天启顿时喜出望外,现在是事不宜迟,他当即便让徐光启同礼部官员们去安排此事,就近选个黄道吉日,把这册封典礼给办了。
朱天启此次对朝鲜所开列的诸项条件,也算是对藩属国君王的一次试探,对日后管理藩属国的一次试水。
以后大明的疆域将越来越大,但未必所有的领地都要通过战争手段取得,如果对方直接投降,向大明臣服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但是对于这些向大明臣服的藩属国,朱天启可不打算向以前那样,只是落个宗主国的名头,藩属国们除了称臣纳贡之外,几乎不受大明的约束和管理。
朱天启打算,以后大明的藩属国,必须接受大明对其的绝对统治,大明要对其内部的商业、工业、教育、军事等各大方面都有介入,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国内必须要有大明的驻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这么一来,以后大明的藩属国则更像是一个“自治区”,藩属国的国王对自己的国家具备一定的自治权,但是大明的权力要凌驾于藩属国国王之上。
如今朝鲜既然接受了自己所开列的条件,说明自己所提的条件对于这个时代的小国来说,并不算苛刻,这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儿,以后可以把朝鲜作为一个试点,给将来统治更多的藩属国积累经验。
如今已经进入了腊月,册封李倧的事情总不能安排在年根底下或明年正月里,所以日子定的非常靠前,以至于对于李倧来说,时间都是非常紧迫的。
金尚宪在得到大明礼部的通知之后,便火速赶回了汉城,把时间通知给了朝鲜王庭,李倧对于大明的安排也是感觉十分诧异,不知道为何大明安排的时间竟然如此仓促,既然今年已经到了年底,没有时间再去搞这个册封典礼,往后推到明年便是。
其实朱天启哪里是着急,他是对这个册封典礼不在乎而已,对他来说,什么黄道吉日都不重要,随便挑个日子给朝鲜国王搞个册封典礼就算完事了,明年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哪里有时间总在李倧身上浪费。
不过李倧虽然心中不解,但是对于大明的安排,他自然是不敢违逆的,所以还是乖乖地安排人收拾行装,乘着大船从汉城出发,前往大明了。
大明这边有徐光启在安排此事,自然也不会怠慢了李倧,一应事务都是按照正规礼节标准操办的。
如今信王朱由检已经离开京师前往河南布政使司的信阳州就藩(封地位置取自野史),他原来的王府便空置了下来,如今正好作为李倧在京师的临时住所。
因为时间紧急,李倧此次前来没有太多的仪仗,因而显得十分低调,好在到了大明之后,大明对他还算礼遇有加,让本来有些灰头土脸的李倧再次找回了尊严。
李倧到达京师之后的第三天便是册封典礼的正日子,在册封典礼之前,朱天启把李倧请到宫中进行了一次私下会面,由金尚宪陪同担任翻译,谈得也都是一些没有营养的话。李倧是第一次来到大明的京师,更是第一次进入大明皇城,老实说,给他的震撼还是很大的,紫禁城的雄伟壮丽足以给任何一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足够的震撼。
李倧这一次也算是真正理解到了“天朝上国”的含义。
三日之后,册封典礼在皇极门前举办,典礼流程比较繁琐复杂,不过其中重点是李倧需要向朱天启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以示臣服。
随后朱天启又给他颁发了册封诏书,以及一枚金印,这对于李倧来说,应该是此次前来接受册封的最大收获了。
有了这枚大明御赐金印,他就成了有史以来,得位最正,地位最合法的朝鲜国王了。
册封典礼之后,徐光启告诉李倧,请他再在大明住上几日,大明还有别的安排,皇上也还有些要事要与他详谈。
李倧自然也不急着回去,反正来都来了,多住上几日也是无妨。
当然,主要是大明的安排,他也不敢不从啊!
而后,朱天启邀请李倧一同去参观了京营的操演,向李倧展示了一下大明现在最先进的火炮和火铳。
这次带给李倧的震撼可远比之前进宫面圣的时候要大得多了,毕竟李倧连红夷大炮这个级别的火炮都还没有见过,更不要说现在明军配备的新式钢铁巨炮和改良后的钢铁红夷大炮了。
火炮开炮之时,宛若地动山摇,平地惊雷,让李倧不由得浑身颤抖,吓得身体都僵硬了,随即又见六七里外的石堆被炸为齑粉,更是忍不住吞了口口水。
而这样的火炮,明军竟然足有上千门之多,当然,这只是京营里的部分军备而已。
随后明军又展示了新式燧发火铳的轮射,几乎没有间断的射击更是令李倧大开眼界,而且这种新式火铳不光是射速快,射程和威力也远超以往的火绳枪,一里之外的木靶都被打得粉碎。
现在李倧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建奴会被明军打得惨败了,原来明军手中竟然有这些神器,李倧也越来越感觉自己向大明俯首称臣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看完了京营明军的操演之后,朱天启在营中摆宴款待李倧。
“看完了我大明京营将士们的操演,朝王感想如何啊?”
李倧听完了金尚宪的翻译,赶忙对朱天启施礼回答:“大明天军的神威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大明的火炮和火铳真乃神物,普天之下,都难逢敌手!”
朱天启呵呵一笑,却是接着又问:“那这些火炮和火铳,你们朝鲜想不想要啊?”
听完此话,金尚宪顿时一愣,似乎十分惊讶,但是他反应还算快,赶忙低声将朱天启的话翻译给了李倧。
李倧听到了金尚宪的翻译,跟刚刚金尚宪的反应简直是如出一辙,他甚至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扭头看向了金尚宪求证,看到金尚宪微微点头,他这才有些激动地起身对朱天启深施一礼。
“我朝鲜当然想要,若是能够得此神炮神铳,我朝鲜将再也不惧外敌入侵,可保自身无虞。”李倧说完这话,似乎感觉自己此话有些失礼和唐突,赶忙又补充道:“当然,若是天朝肯将这些神器赏赐于朝鲜,我朝鲜之军也定将为大明驱使,甘为大明天军之先锋!”
朱天启听完了这一番话,顿时仰头大笑了起来。
良久,他才忍住了笑,迎着李倧一脸诧异的目光,开口说道:“你放心,像这样的火炮和火铳,你朝鲜以后都会有的,而且朕也可以许诺与你,将来我大明还会给你们一些比这些火炮和火铳更加厉害的武器!”
李倧听了这话,顿时面露惊喜之色,当即便要施礼谢恩。
可朱天启却是突然话锋一转:“但是,朕说的是以后,现在你们朝鲜的军队太过羸弱,这不光光是武器装备的问题,你们士兵缺乏训练,不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意志都太差了,所以现在即便是得到了这些火炮和火铳,你们也难以将其发挥威力。
所以,你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更换军备,而是要练兵,否则朕把这些火炮和火铳给了你们,你们的军队遇上强敌仍然会一触即溃,不是白白把这些火炮和火铳拱手送给了敌人吗?”
李倧听完这话,还真是无言以对,甚至脸上浮现了一抹红晕,说起自己手下的军队,他自己都脸红羞愧啊。
朱天启随后继续说道:“不过你也不必担心,虽然你们朝鲜的军队现在是差了一点儿,但是以后不会再这么差了,我大明以后会帮你们练兵的。”
李倧虽然有些小小的失落,但还是恭敬地对朱天启施了一礼,“感谢大明皇帝!”
朱天启随后便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站起身来,“好啦,朕吃饱了,回宫!”
李倧是没想到这刚说了几句话,大明皇帝就要回去了,这饭明明都还没吃,这般丰盛的酒席,岂不是浪费?
可是他现在哪里顾得上考虑这些,赶忙起身,跟了上去,恭送大明皇帝。
朱天启走到了营帐门口的时候,却又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一般,回过身来对李倧说道:“对了,你有空还是学学汉话吧,朕感觉有人在中间传话,实在是别扭得很!”
说完这话,朱天启便转身阔步上前,乘着龙辇离去了。
倒是李倧,在听完金尚宪的翻译后,不住地点头,远远地对着朱天启的背影施了一礼。
金尚宪自然是倾向于答应大明的条件,与大明恢复宗藩关系的,现在李倧点了头,他自然是不会嫌麻烦的,当即便会去准备,再次离开了汉城,乘船去往了大明。
这一次,金尚宪没有再无功而返,他在京师等候了几日,带着大明开列的条件回到了汉城,并将此书呈给了朝鲜国王李倧。
李倧将其展开来看,顿时脸上便浮现出了惊讶和为难之色。
大明开出的条件主要为下列几项:
“其一,朝鲜向大明俯首称臣,须朝鲜国王亲自到大明接受大明皇帝册封;
其二,作为大明的藩属国,应遵从大明发出的任何指令,包括并不限于商业、工业、经济、军事等方面;
其三,大明作为宗主国,对藩属国进行能力范围之内的庇护和援助,朝鲜作为藩属国应给大明提供必要的驻地、粮饷、人马等支持。”
简而言之,根据现在大明所开列的条件,朝鲜将在实际上沦为大明的藩属国,而不再像以前那样,更多的是名义上,除了每年朝贡之外,几乎不需要尽任何义务。
这些条件金尚宪自然也是早就看过了的,为了促成此事,金尚宪当即施礼道:“大王,臣认为大明所开列的这些条件并不苛刻,反倒是对我朝鲜大有益处。”
李倧听了此话,顿时有些讶异,他转头看向金尚宪,问道:“爱卿此话何意?”
金尚宪只好逐一解释:“臣认为,大王亲自前往大明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可以更进一步地增加大王的威信,比之之前从大明讨来的那一纸准封诏书要有分量得多!”
李倧本来还感觉让他亲自离开朝鲜,去大明接受册封还有些面子上挂不住,毕竟朝鲜再小,他也是一国之君啊。
可是现在听了金尚宪的一番分析,李倧顿时便眼前一亮。
因为李倧是通过发动政变,从他叔叔光海君李珲手中夺得的王位,最初他派人去大明请封的时候,甚至还被大明认为他是篡位者,而拒绝册封他为朝鲜国王,后来也是多次请毛文龙帮忙给大明上书请封,才终于求得一份准封圣旨。
虽然这一份准封圣旨确实也可以让他的王位具备合法性,但是现在想来毕竟还是有些勉强,若是能够得到大明皇帝的亲自册封,想想还是有些令李倧神往的。
李倧顿时转忧为喜,点头道:“好,那寡人便同意亲自去一趟大明,接受大明皇帝的册封。”
金尚宪顿时松了口气,继续说道:“还有后面这些条件,臣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可的,既然两国结为宗藩,我朝鲜作为大明的藩属,自然是要接受宗主国之领导的,虽然按照大明所开列之诸项条件,以后大明对我国内政势必干涉颇多。
然臣认为,如此一来反倒比起之前那般不闻不问要好上许多,大明干涉得越多,便越可以帮助我朝鲜壮大富强,我朝鲜定可受益颇多。”
李倧缓缓点头,感觉金尚宪所说也确实不无道理,再者说,大明对朝鲜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大明方面,朱天启本以为自己开列的这些条件,朝鲜是很难接受的,甚至会拖延许久才能做出决定。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金尚宪离开大明还不到半个月,便再一次来到了京师,呈上来朝鲜国王李倧亲笔所写之国书,愿意答应大明开列的所有条件,遵从大明的安排,随时可以前来大明接受册封。
朱天启顿时喜出望外,现在是事不宜迟,他当即便让徐光启同礼部官员们去安排此事,就近选个黄道吉日,把这册封典礼给办了。
朱天启此次对朝鲜所开列的诸项条件,也算是对藩属国君王的一次试探,对日后管理藩属国的一次试水。
以后大明的疆域将越来越大,但未必所有的领地都要通过战争手段取得,如果对方直接投降,向大明臣服自然是最好不过的。
但是对于这些向大明臣服的藩属国,朱天启可不打算向以前那样,只是落个宗主国的名头,藩属国们除了称臣纳贡之外,几乎不受大明的约束和管理。
朱天启打算,以后大明的藩属国,必须接受大明对其的绝对统治,大明要对其内部的商业、工业、教育、军事等各大方面都有介入,而且最重要的是,其国内必须要有大明的驻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这么一来,以后大明的藩属国则更像是一个“自治区”,藩属国的国王对自己的国家具备一定的自治权,但是大明的权力要凌驾于藩属国国王之上。
如今朝鲜既然接受了自己所开列的条件,说明自己所提的条件对于这个时代的小国来说,并不算苛刻,这也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儿,以后可以把朝鲜作为一个试点,给将来统治更多的藩属国积累经验。
如今已经进入了腊月,册封李倧的事情总不能安排在年根底下或明年正月里,所以日子定的非常靠前,以至于对于李倧来说,时间都是非常紧迫的。
金尚宪在得到大明礼部的通知之后,便火速赶回了汉城,把时间通知给了朝鲜王庭,李倧对于大明的安排也是感觉十分诧异,不知道为何大明安排的时间竟然如此仓促,既然今年已经到了年底,没有时间再去搞这个册封典礼,往后推到明年便是。
其实朱天启哪里是着急,他是对这个册封典礼不在乎而已,对他来说,什么黄道吉日都不重要,随便挑个日子给朝鲜国王搞个册封典礼就算完事了,明年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哪里有时间总在李倧身上浪费。
不过李倧虽然心中不解,但是对于大明的安排,他自然是不敢违逆的,所以还是乖乖地安排人收拾行装,乘着大船从汉城出发,前往大明了。
大明这边有徐光启在安排此事,自然也不会怠慢了李倧,一应事务都是按照正规礼节标准操办的。
如今信王朱由检已经离开京师前往河南布政使司的信阳州就藩(封地位置取自野史),他原来的王府便空置了下来,如今正好作为李倧在京师的临时住所。
因为时间紧急,李倧此次前来没有太多的仪仗,因而显得十分低调,好在到了大明之后,大明对他还算礼遇有加,让本来有些灰头土脸的李倧再次找回了尊严。
李倧到达京师之后的第三天便是册封典礼的正日子,在册封典礼之前,朱天启把李倧请到宫中进行了一次私下会面,由金尚宪陪同担任翻译,谈得也都是一些没有营养的话。李倧是第一次来到大明的京师,更是第一次进入大明皇城,老实说,给他的震撼还是很大的,紫禁城的雄伟壮丽足以给任何一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足够的震撼。
李倧这一次也算是真正理解到了“天朝上国”的含义。
三日之后,册封典礼在皇极门前举办,典礼流程比较繁琐复杂,不过其中重点是李倧需要向朱天启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以示臣服。
随后朱天启又给他颁发了册封诏书,以及一枚金印,这对于李倧来说,应该是此次前来接受册封的最大收获了。
有了这枚大明御赐金印,他就成了有史以来,得位最正,地位最合法的朝鲜国王了。
册封典礼之后,徐光启告诉李倧,请他再在大明住上几日,大明还有别的安排,皇上也还有些要事要与他详谈。
李倧自然也不急着回去,反正来都来了,多住上几日也是无妨。
当然,主要是大明的安排,他也不敢不从啊!
而后,朱天启邀请李倧一同去参观了京营的操演,向李倧展示了一下大明现在最先进的火炮和火铳。
这次带给李倧的震撼可远比之前进宫面圣的时候要大得多了,毕竟李倧连红夷大炮这个级别的火炮都还没有见过,更不要说现在明军配备的新式钢铁巨炮和改良后的钢铁红夷大炮了。
火炮开炮之时,宛若地动山摇,平地惊雷,让李倧不由得浑身颤抖,吓得身体都僵硬了,随即又见六七里外的石堆被炸为齑粉,更是忍不住吞了口口水。
而这样的火炮,明军竟然足有上千门之多,当然,这只是京营里的部分军备而已。
随后明军又展示了新式燧发火铳的轮射,几乎没有间断的射击更是令李倧大开眼界,而且这种新式火铳不光是射速快,射程和威力也远超以往的火绳枪,一里之外的木靶都被打得粉碎。
现在李倧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建奴会被明军打得惨败了,原来明军手中竟然有这些神器,李倧也越来越感觉自己向大明俯首称臣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
看完了京营明军的操演之后,朱天启在营中摆宴款待李倧。
“看完了我大明京营将士们的操演,朝王感想如何啊?”
李倧听完了金尚宪的翻译,赶忙对朱天启施礼回答:“大明天军的神威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大明的火炮和火铳真乃神物,普天之下,都难逢敌手!”
朱天启呵呵一笑,却是接着又问:“那这些火炮和火铳,你们朝鲜想不想要啊?”
听完此话,金尚宪顿时一愣,似乎十分惊讶,但是他反应还算快,赶忙低声将朱天启的话翻译给了李倧。
李倧听到了金尚宪的翻译,跟刚刚金尚宪的反应简直是如出一辙,他甚至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扭头看向了金尚宪求证,看到金尚宪微微点头,他这才有些激动地起身对朱天启深施一礼。
“我朝鲜当然想要,若是能够得此神炮神铳,我朝鲜将再也不惧外敌入侵,可保自身无虞。”李倧说完这话,似乎感觉自己此话有些失礼和唐突,赶忙又补充道:“当然,若是天朝肯将这些神器赏赐于朝鲜,我朝鲜之军也定将为大明驱使,甘为大明天军之先锋!”
朱天启听完了这一番话,顿时仰头大笑了起来。
良久,他才忍住了笑,迎着李倧一脸诧异的目光,开口说道:“你放心,像这样的火炮和火铳,你朝鲜以后都会有的,而且朕也可以许诺与你,将来我大明还会给你们一些比这些火炮和火铳更加厉害的武器!”
李倧听了这话,顿时面露惊喜之色,当即便要施礼谢恩。
可朱天启却是突然话锋一转:“但是,朕说的是以后,现在你们朝鲜的军队太过羸弱,这不光光是武器装备的问题,你们士兵缺乏训练,不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意志都太差了,所以现在即便是得到了这些火炮和火铳,你们也难以将其发挥威力。
所以,你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更换军备,而是要练兵,否则朕把这些火炮和火铳给了你们,你们的军队遇上强敌仍然会一触即溃,不是白白把这些火炮和火铳拱手送给了敌人吗?”
李倧听完这话,还真是无言以对,甚至脸上浮现了一抹红晕,说起自己手下的军队,他自己都脸红羞愧啊。
朱天启随后继续说道:“不过你也不必担心,虽然你们朝鲜的军队现在是差了一点儿,但是以后不会再这么差了,我大明以后会帮你们练兵的。”
李倧虽然有些小小的失落,但还是恭敬地对朱天启施了一礼,“感谢大明皇帝!”
朱天启随后便放下了手中的筷子,站起身来,“好啦,朕吃饱了,回宫!”
李倧是没想到这刚说了几句话,大明皇帝就要回去了,这饭明明都还没吃,这般丰盛的酒席,岂不是浪费?
可是他现在哪里顾得上考虑这些,赶忙起身,跟了上去,恭送大明皇帝。
朱天启走到了营帐门口的时候,却又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一般,回过身来对李倧说道:“对了,你有空还是学学汉话吧,朕感觉有人在中间传话,实在是别扭得很!”
说完这话,朱天启便转身阔步上前,乘着龙辇离去了。
倒是李倧,在听完金尚宪的翻译后,不住地点头,远远地对着朱天启的背影施了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