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后金之变
朱天启笑着点头,还不忘嘱咐毛文龙:“你回去之后便速速把家眷都接到京师来,把他们安排妥善吧,如此一来,也能早日让你儿子安顿下来读书,现在开始准备,说不定还能赶上明年科举的县考呢!”
一听此话,毛文龙自是满口答应,现在他心里已经没有那么多纠结了,至少眼下看来,为朝廷效忠是他最好的选择,至于其他的都要放到以后再说。
如今皇上都让自己的儿子去参加明年的科举县考了,这岂不是说,自己儿子明年县考得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毛文龙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他还抱着以前的老思想,认为科举就是比的关系和后台,皇上亲口提点过的事情,主考官还敢不让自己儿子考中吗?
他是不敢奢望自己的儿子真的靠自己的实力考中的,毕竟他儿子今年刚满十岁,也刚刚开始启蒙而已,因此就算是个童生,他儿子也是决计不可能考得上的。
可是如今有了皇上的话,可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了,想到自己儿子十岁便可中童生,以后岂不是前途无量?
毛文龙自然是心中大喜。
朱天启随即便把毛文龙打发走了:“毛文龙,你先回吧,朕还有些事情要与钱爱卿商议,等过几日,朕再见你!”
毛文龙走后,朱天启这才看向钱龙锡:问道:“钱龙锡,你说朕这么做是不是比直接把他的儿子扣下要好一些?”
钱龙锡施礼答道:“皇上英明,如此一来,毛文龙的家眷都被朝廷控制,其人也就如同板上鱼肉一般了!”
朱天启却还是有些不放心,“可朕还是担心,万一这毛文龙被逼得紧了,会不会连家眷都不顾了,跟朝廷拼个鱼死网破?”
钱龙锡却是摇了摇头,十分笃定地说道:“臣认为不会,以前这毛文龙远居海外之时,或许还有这个可能,可如今既然他已经被召回京师,皇上又对他如此恩遇,想必他定然便舍不得这一身富贵了,断不会再行谋逆之举!”
说完这话,钱龙锡稍微愣了一下,随即便又抬手施礼问道:“臣斗胆问一句,不知皇上想要如何处置这毛文龙?”
朱天启倒也没有对钱龙锡隐瞒自己的想法,开口说道:“毛文龙虽然多有不忠不义之举,罪孽深重,然其并非庸碌之辈,也算得上是一个颇有才干的枭雄人物,故而若是把他杀掉,朕反倒感觉有些可惜。
但若是留着他,则又无法明正典刑,恐怕也难平受其迫害之军民心中之冤怨,难抚百官众臣心头之恨,故而便是要用他,也是不能把他留在朝中重用的,他既然是一个恶人,那么自当让他去做恶事!”
钱龙锡听完了朱天启的这一番话,心中顿感钦佩,为君者,知人善任,不拘泥于善恶,是为帝王之术,难得皇上年纪轻轻,便已经有如此权术!
朱天启继续说:“收复辽东之后,我大明的下一步便是要征服四海,重现我大明往日万国来朝之荣光,这毛文龙和他的手下们,都是海上营生的行家里手,将来还有的是用处呢!”
钱龙锡点头施礼:“皇上英明!”
毛文龙从宫中出来,回到府上之后,便马上派大儿子毛承禄回去皮岛接自己的家眷去了,而他则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在府上好好享受起生活来,倒是这京中的日子,比起以前他在皮岛来,要舒坦得多。
隔天,王元宝便带来一位礼部的官员,来给毛文龙的小儿子毛承斗教书授课。
此人名叫尚玉书,五十多岁的年纪,是个小小的五品郎中,沉默寡言,不擅言谈,一看便是个做学问的人。
不过毛文龙虽然是个粗人,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儿尊师重道的观念的,对尚玉书那是十分尊敬和客气的,当然,这跟尚玉书是皇上派来的也有很大关系。
半个月之后,毛承禄把毛文龙的家眷都给带回了京师。
毛承禄虽是毛文龙的义子,但是因为毛文龙一直对他视如己出,他对毛文龙也是像对待自己的亲爹一般孝敬和忠诚的,所以为毛文龙办事一向是尽心尽力的。
这一次进京面圣,皇上对毛文龙的恩遇,以及对毛文龙的亲生儿子毛承斗的照顾,毛承禄自然都是看在眼里的,心中也难免有些小小的不平衡,毕竟不论是皇上,还是毛文龙本人,对他毛承禄的安排,都是只字未提的。
不过毛承禄想到的事情,毛文龙自然也想得到,他在毛承禄回来之后,便第一时间找到了他,对他说道:“承禄,我可是一向都把你当做亲儿子对待的,你弟弟承斗将来是要走科举的路子的,为父戎马半生打下的这个摊子,将来也就只能交到你的手上了!”
毛承禄听了这话,怎么能不感动的?
毛文龙如今是皮岛总兵,所以即便他身为毛文龙的义子,顶天了也就做个皮岛副总兵而已,但若是毛文龙能够高升,进京入了中军都督府任职,那自己也就跟着飞黄腾达了。
如今毛文龙这一番话算是给毛承禄吃了一个定心丸,毛承禄不必再为自己的前程担忧了,因为毛文龙这话很明白,将来他的位子,是要留给自己的,毛文龙对自己这么好,毛承禄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如今毛文龙已经离开辽东快要有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收复辽东的战事一直在进行着,不过因为如今已经入冬,天气严寒,大雪纷飞,辽东之地更甚,所以明军并没有急着继续北上,而是把已经攻下的海州卫至朝鲜义州城一线,连成了一道防线。
期间唯一的一场规模稍大的战斗便是攻打以前的定辽右卫凤凰城,不过虽然凤凰城中有几千建奴的守军在,但是在明军多路兵马的围攻下,也仅仅支撑了一日便开城偷袭了,如今建奴士卒的战斗意志已经十分薄弱,再没有像当年皇太极在的时候那般顽强了。
但是尽管明军停止了北上的攻势,辽东半岛的失守已经足以让建奴胆战心惊了。尤其是处于核心地带的多尔衮,如今明军的防线已经推进到了海州卫一线,距离建奴的旧都辽阳城已经不足二百里,这点儿距离,一旦明军发起进攻,他们连个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辽阳城一旦陷落,都城沈阳城前,便再无遮拦,以沈阳城的城防力量,是断然无法阻挡明军的进攻的,被攻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而此时的沈阳城中,已经乱做了一团,甚至有人已经公开表示要向明军投降了,而那些拒绝投降的人,也并没有反抗明军的打算,而是想要逃离沈阳城,往东北方向逃去。
但是不论是投降,还是逃往东北,对于多尔衮来说都是死路一条,他不认为自己向明军投降之后能落得什么好的下场。
至于逃往东北,那更是死路一条,因为此时东北方向可是莽古尔泰的地盘儿,这一年里他与莽古尔泰斗得不可开交,莽古尔泰就肯在这种时候对他伸出援手了吗?
莽古尔泰当然容不下多尔衮了,自古以来,多方争霸,那就是谁敢称王,必成众矢之的。
皇太极死后,莽古尔泰与阿敏二人可是四大贝勒中唯一活着的两个,是最有资格掌控汗位之人,可结果呢,却让连竞争资格都没有的多尔衮成了大金的掌权者,反倒把他们都给排挤走了,他们能不恨多尔衮吗?
所以这一年来,莽古尔泰在东北,阿敏在东南,双方虽然也不和,但却都拼命挤着多尔衮打,多尔衮的势力范围在莽古尔泰和阿敏的蚕食压迫下,已经越来越小了。
不过不论是莽古尔泰还是阿敏,他们要除掉的都是多尔衮,而绝非大金的傀儡大汗叶布舒,如今叶布舒已然被多尔衮扶上了汗位,而且也得到了各旗各部族的拥护和认可,此事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情,莽古尔泰和阿敏自然不会逆势而为。
所以莽古尔泰和阿敏都并不否认叶布舒的正统地位,他们只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要除掉多尔衮。
也正是因此,叶布舒的生母颜扎氏在这种情况下则更倾向于逃往东北,而不是留在沈阳城里等死,如今建州三方势力中,莽古尔泰的势力最大,若是能够得到莽古尔泰的保护,那么自然也就安全得多了。
因此,颜扎氏开始秘密与莽古尔泰联络,希望莽古尔泰能够救她与叶布舒离开沈阳城,莽古尔泰对此自然是积极的,毕竟若是能够掌控了叶布舒,那么就是掌控了大金的正统,对于他扩大势力,一统大金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而此时的多尔衮,却对此浑然不觉,因为他此时已经顾不得理会颜扎氏和叶布舒他们这对孤儿寡母了,他正在忙着调兵遣将,加强辽阳城和沈阳城的防务,准备誓死抵抗。
颜扎氏本就是皇太极的庶妃,地位不高,也没什么背景,叶布舒以前也不过是个庶子,他们母子二人都是没什么能力的,因而虽然多尔衮在最初的时候对他们母子二人盯得很近,但是久而久之也早就放松了警惕。
然而明军这边却是并没有进军打算的,朱天启已经给袁崇焕下令,让他暂且休兵,巩固对辽东半岛地区的统治,稳定民心,好好经营,等到明年开春之后,天气渐暖了,再继续北上,一举攻破沈阳城,收复辽东。
但是虽然北上的攻势渐缓了,但是朱天启却加强了对朝鲜北部区域的渗透,调拨了大量兵力进驻朝鲜北部边境的各个城镇。
明军的进驻给朝鲜北部的阿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现在别说妄图进攻朝鲜,在朝鲜称王了,想办法自保都来不及呢!
阿敏的驻地本在原来的建州卫赫图阿拉城,但如今明军在朝鲜边境大量调兵,阿敏感觉留在赫图阿拉已经不安全了,尤其是一旦明军北上,辽阳城和沈阳城定然难保。
布置在朝鲜边境的明军定然会同时北上,赫图阿拉位于沈阳城东南,自然是难逃一劫,因而阿敏只能向自己的东北方向迁移,以躲避明军的兵锋。
就在莽古尔泰忙着把颜扎氏和叶布舒从沈阳城救出来的时候,阿敏突然率军猛攻吉林城,莽古尔泰闻讯大惊,然而等他率军前去救援的时候,吉林城已经落入阿敏之手,莽古尔泰只得认栽。
不过吉林城虽然是座大城,但是毕竟地处莽古尔泰势力范围的南部边缘,莽古尔泰并没有派设重兵把守,如今城池丢了,他虽然气愤,但是也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怎么把叶布舒搞到手。
可是莽古尔泰还是低估了阿敏的野心,在夺得吉林城之后,阿敏并没有就此满足,尤其是他看到莽古尔泰似乎无心夺回吉林城之后,便更让阿敏感觉现在是个攻城掠地的好机会,仅仅十日之后,阿敏再次率军攻打吉林城东北方向的宁古塔,并于三日后攻陷了城池。
这一次,莽古尔泰索性连援兵都没有派,因为他现在已经顾不上搭理阿敏了,他在沈阳城中的内应,已经与颜扎氏接触上了,趁多尔衮离开沈阳城去辽阳的空档,莽古尔泰的内应把颜扎氏和叶布舒秘密送出了沈阳城,莽古尔泰在城外派兵接应,将他们母子二人接回了阿勒楚喀城。
多尔衮闻讯大惊,火速从辽阳城赶回了沈阳城,可是事已至此,已经是于事无补了,多尔衮内心的怒火也逐渐转化成了恐惧,失去了叶布舒这个作为正统的傀儡,多尔衮在沈阳城里便什么也不是了。
除了他手下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之外,其他各旗都不会再向其效忠,背叛他是迟早的事情。
尤其是现在,面临明军的威胁,城中军民人心惶惶,偷袭和逃跑的呼声一日高过一日,愿意留下来守城的人已经是极少数的了。
现在没了叶布舒,恐怕就更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与自己同生共死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也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安危和后路了,他马上下令,把分散各地的镶白旗和正白旗人马都撤回了沈阳城来。
一听此话,毛文龙自是满口答应,现在他心里已经没有那么多纠结了,至少眼下看来,为朝廷效忠是他最好的选择,至于其他的都要放到以后再说。
如今皇上都让自己的儿子去参加明年的科举县考了,这岂不是说,自己儿子明年县考得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毛文龙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他还抱着以前的老思想,认为科举就是比的关系和后台,皇上亲口提点过的事情,主考官还敢不让自己儿子考中吗?
他是不敢奢望自己的儿子真的靠自己的实力考中的,毕竟他儿子今年刚满十岁,也刚刚开始启蒙而已,因此就算是个童生,他儿子也是决计不可能考得上的。
可是如今有了皇上的话,可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了,想到自己儿子十岁便可中童生,以后岂不是前途无量?
毛文龙自然是心中大喜。
朱天启随即便把毛文龙打发走了:“毛文龙,你先回吧,朕还有些事情要与钱爱卿商议,等过几日,朕再见你!”
毛文龙走后,朱天启这才看向钱龙锡:问道:“钱龙锡,你说朕这么做是不是比直接把他的儿子扣下要好一些?”
钱龙锡施礼答道:“皇上英明,如此一来,毛文龙的家眷都被朝廷控制,其人也就如同板上鱼肉一般了!”
朱天启却还是有些不放心,“可朕还是担心,万一这毛文龙被逼得紧了,会不会连家眷都不顾了,跟朝廷拼个鱼死网破?”
钱龙锡却是摇了摇头,十分笃定地说道:“臣认为不会,以前这毛文龙远居海外之时,或许还有这个可能,可如今既然他已经被召回京师,皇上又对他如此恩遇,想必他定然便舍不得这一身富贵了,断不会再行谋逆之举!”
说完这话,钱龙锡稍微愣了一下,随即便又抬手施礼问道:“臣斗胆问一句,不知皇上想要如何处置这毛文龙?”
朱天启倒也没有对钱龙锡隐瞒自己的想法,开口说道:“毛文龙虽然多有不忠不义之举,罪孽深重,然其并非庸碌之辈,也算得上是一个颇有才干的枭雄人物,故而若是把他杀掉,朕反倒感觉有些可惜。
但若是留着他,则又无法明正典刑,恐怕也难平受其迫害之军民心中之冤怨,难抚百官众臣心头之恨,故而便是要用他,也是不能把他留在朝中重用的,他既然是一个恶人,那么自当让他去做恶事!”
钱龙锡听完了朱天启的这一番话,心中顿感钦佩,为君者,知人善任,不拘泥于善恶,是为帝王之术,难得皇上年纪轻轻,便已经有如此权术!
朱天启继续说:“收复辽东之后,我大明的下一步便是要征服四海,重现我大明往日万国来朝之荣光,这毛文龙和他的手下们,都是海上营生的行家里手,将来还有的是用处呢!”
钱龙锡点头施礼:“皇上英明!”
毛文龙从宫中出来,回到府上之后,便马上派大儿子毛承禄回去皮岛接自己的家眷去了,而他则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在府上好好享受起生活来,倒是这京中的日子,比起以前他在皮岛来,要舒坦得多。
隔天,王元宝便带来一位礼部的官员,来给毛文龙的小儿子毛承斗教书授课。
此人名叫尚玉书,五十多岁的年纪,是个小小的五品郎中,沉默寡言,不擅言谈,一看便是个做学问的人。
不过毛文龙虽然是个粗人,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儿尊师重道的观念的,对尚玉书那是十分尊敬和客气的,当然,这跟尚玉书是皇上派来的也有很大关系。
半个月之后,毛承禄把毛文龙的家眷都给带回了京师。
毛承禄虽是毛文龙的义子,但是因为毛文龙一直对他视如己出,他对毛文龙也是像对待自己的亲爹一般孝敬和忠诚的,所以为毛文龙办事一向是尽心尽力的。
这一次进京面圣,皇上对毛文龙的恩遇,以及对毛文龙的亲生儿子毛承斗的照顾,毛承禄自然都是看在眼里的,心中也难免有些小小的不平衡,毕竟不论是皇上,还是毛文龙本人,对他毛承禄的安排,都是只字未提的。
不过毛承禄想到的事情,毛文龙自然也想得到,他在毛承禄回来之后,便第一时间找到了他,对他说道:“承禄,我可是一向都把你当做亲儿子对待的,你弟弟承斗将来是要走科举的路子的,为父戎马半生打下的这个摊子,将来也就只能交到你的手上了!”
毛承禄听了这话,怎么能不感动的?
毛文龙如今是皮岛总兵,所以即便他身为毛文龙的义子,顶天了也就做个皮岛副总兵而已,但若是毛文龙能够高升,进京入了中军都督府任职,那自己也就跟着飞黄腾达了。
如今毛文龙这一番话算是给毛承禄吃了一个定心丸,毛承禄不必再为自己的前程担忧了,因为毛文龙这话很明白,将来他的位子,是要留给自己的,毛文龙对自己这么好,毛承禄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如今毛文龙已经离开辽东快要有一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收复辽东的战事一直在进行着,不过因为如今已经入冬,天气严寒,大雪纷飞,辽东之地更甚,所以明军并没有急着继续北上,而是把已经攻下的海州卫至朝鲜义州城一线,连成了一道防线。
期间唯一的一场规模稍大的战斗便是攻打以前的定辽右卫凤凰城,不过虽然凤凰城中有几千建奴的守军在,但是在明军多路兵马的围攻下,也仅仅支撑了一日便开城偷袭了,如今建奴士卒的战斗意志已经十分薄弱,再没有像当年皇太极在的时候那般顽强了。
但是尽管明军停止了北上的攻势,辽东半岛的失守已经足以让建奴胆战心惊了。尤其是处于核心地带的多尔衮,如今明军的防线已经推进到了海州卫一线,距离建奴的旧都辽阳城已经不足二百里,这点儿距离,一旦明军发起进攻,他们连个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辽阳城一旦陷落,都城沈阳城前,便再无遮拦,以沈阳城的城防力量,是断然无法阻挡明军的进攻的,被攻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因而此时的沈阳城中,已经乱做了一团,甚至有人已经公开表示要向明军投降了,而那些拒绝投降的人,也并没有反抗明军的打算,而是想要逃离沈阳城,往东北方向逃去。
但是不论是投降,还是逃往东北,对于多尔衮来说都是死路一条,他不认为自己向明军投降之后能落得什么好的下场。
至于逃往东北,那更是死路一条,因为此时东北方向可是莽古尔泰的地盘儿,这一年里他与莽古尔泰斗得不可开交,莽古尔泰就肯在这种时候对他伸出援手了吗?
莽古尔泰当然容不下多尔衮了,自古以来,多方争霸,那就是谁敢称王,必成众矢之的。
皇太极死后,莽古尔泰与阿敏二人可是四大贝勒中唯一活着的两个,是最有资格掌控汗位之人,可结果呢,却让连竞争资格都没有的多尔衮成了大金的掌权者,反倒把他们都给排挤走了,他们能不恨多尔衮吗?
所以这一年来,莽古尔泰在东北,阿敏在东南,双方虽然也不和,但却都拼命挤着多尔衮打,多尔衮的势力范围在莽古尔泰和阿敏的蚕食压迫下,已经越来越小了。
不过不论是莽古尔泰还是阿敏,他们要除掉的都是多尔衮,而绝非大金的傀儡大汗叶布舒,如今叶布舒已然被多尔衮扶上了汗位,而且也得到了各旗各部族的拥护和认可,此事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情,莽古尔泰和阿敏自然不会逆势而为。
所以莽古尔泰和阿敏都并不否认叶布舒的正统地位,他们只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要除掉多尔衮。
也正是因此,叶布舒的生母颜扎氏在这种情况下则更倾向于逃往东北,而不是留在沈阳城里等死,如今建州三方势力中,莽古尔泰的势力最大,若是能够得到莽古尔泰的保护,那么自然也就安全得多了。
因此,颜扎氏开始秘密与莽古尔泰联络,希望莽古尔泰能够救她与叶布舒离开沈阳城,莽古尔泰对此自然是积极的,毕竟若是能够掌控了叶布舒,那么就是掌控了大金的正统,对于他扩大势力,一统大金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而此时的多尔衮,却对此浑然不觉,因为他此时已经顾不得理会颜扎氏和叶布舒他们这对孤儿寡母了,他正在忙着调兵遣将,加强辽阳城和沈阳城的防务,准备誓死抵抗。
颜扎氏本就是皇太极的庶妃,地位不高,也没什么背景,叶布舒以前也不过是个庶子,他们母子二人都是没什么能力的,因而虽然多尔衮在最初的时候对他们母子二人盯得很近,但是久而久之也早就放松了警惕。
然而明军这边却是并没有进军打算的,朱天启已经给袁崇焕下令,让他暂且休兵,巩固对辽东半岛地区的统治,稳定民心,好好经营,等到明年开春之后,天气渐暖了,再继续北上,一举攻破沈阳城,收复辽东。
但是虽然北上的攻势渐缓了,但是朱天启却加强了对朝鲜北部区域的渗透,调拨了大量兵力进驻朝鲜北部边境的各个城镇。
明军的进驻给朝鲜北部的阿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现在别说妄图进攻朝鲜,在朝鲜称王了,想办法自保都来不及呢!
阿敏的驻地本在原来的建州卫赫图阿拉城,但如今明军在朝鲜边境大量调兵,阿敏感觉留在赫图阿拉已经不安全了,尤其是一旦明军北上,辽阳城和沈阳城定然难保。
布置在朝鲜边境的明军定然会同时北上,赫图阿拉位于沈阳城东南,自然是难逃一劫,因而阿敏只能向自己的东北方向迁移,以躲避明军的兵锋。
就在莽古尔泰忙着把颜扎氏和叶布舒从沈阳城救出来的时候,阿敏突然率军猛攻吉林城,莽古尔泰闻讯大惊,然而等他率军前去救援的时候,吉林城已经落入阿敏之手,莽古尔泰只得认栽。
不过吉林城虽然是座大城,但是毕竟地处莽古尔泰势力范围的南部边缘,莽古尔泰并没有派设重兵把守,如今城池丢了,他虽然气愤,但是也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怎么把叶布舒搞到手。
可是莽古尔泰还是低估了阿敏的野心,在夺得吉林城之后,阿敏并没有就此满足,尤其是他看到莽古尔泰似乎无心夺回吉林城之后,便更让阿敏感觉现在是个攻城掠地的好机会,仅仅十日之后,阿敏再次率军攻打吉林城东北方向的宁古塔,并于三日后攻陷了城池。
这一次,莽古尔泰索性连援兵都没有派,因为他现在已经顾不上搭理阿敏了,他在沈阳城中的内应,已经与颜扎氏接触上了,趁多尔衮离开沈阳城去辽阳的空档,莽古尔泰的内应把颜扎氏和叶布舒秘密送出了沈阳城,莽古尔泰在城外派兵接应,将他们母子二人接回了阿勒楚喀城。
多尔衮闻讯大惊,火速从辽阳城赶回了沈阳城,可是事已至此,已经是于事无补了,多尔衮内心的怒火也逐渐转化成了恐惧,失去了叶布舒这个作为正统的傀儡,多尔衮在沈阳城里便什么也不是了。
除了他手下的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之外,其他各旗都不会再向其效忠,背叛他是迟早的事情。
尤其是现在,面临明军的威胁,城中军民人心惶惶,偷袭和逃跑的呼声一日高过一日,愿意留下来守城的人已经是极少数的了。
现在没了叶布舒,恐怕就更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与自己同生共死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也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安危和后路了,他马上下令,把分散各地的镶白旗和正白旗人马都撤回了沈阳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