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戚家军的选择
所谓蛇无头而不行,兵无将而不动。
朱翊镒这一去京师,文官那边内有唐顺之、徐渭,外有张居正、海瑞,但武官这边还缺个主事的。
朱翊镒有意推周进,但武将不比文官,怕戚继光和俞大猷等不服,这才将二位招来,亲自吩咐此事。
但这却是朱翊镒多虑了。
这几年来,随着西山卫北击鞑虏,南抗倭寇,几战皆胜,名声早就传遍大江南北,连带着周进、王禄和柴晋等人也名声大涨。
已有盖过俞龙戚虎的势头。
况且周进等人还是跟着朱翊镒的,属于皇家亲卫军的序列,身份自然也水涨船高。
对于让周进临时掌印调度,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没觉得有何不妥。
朱翊镒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受后世的影响,戚继光和俞大猷自带光环,其实这时候,若说大明最强的军队,实乃非西山卫莫属了。
见俞大猷和戚继光都躬身向周进行礼,朱翊镒不禁哑然失笑。
军队二把手推出之后,俞大猷便回了水师,如今水师规模较之前扩大了一倍,而且还多了护航和剿倭的重任,俞大猷忙的很。
倒是戚继光因为大明水师的缘故,近日来,敢上岸袭扰的倭寇越来越少,便在总督府盘桓两日。
日日跟在周进后面,虚心请教西山卫练兵及作战之法。
戚继光虽潜心兵法,但朱翊镒的西山卫跟他的戚家军根本就不是一个路子的军队。
西山卫基本上可以算的上全火器的近代军队了,戚家军还是冷热兵器交互的,除了基础的练兵之法,其他的并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戚继光精通兵阵,自然也看出了这里的差距,于是两日后便不去找周进了,转而来找朱翊镒。
“火铳?虎尊炮?火炮?”
朱翊镒坐在案桌后面,满脸微笑的看着戚继光。
“殿下,西山卫火器之利,羡煞末将了,若是能有这火器,末将也能练出西山卫一般的精兵了。”
戚继光此时兵痴上头,顾不得僭越,便想让朱翊镒给他戚家军也拨些西山卫的火器。
戚继光这一问,着实把朱翊镒问住了。
火器之利,乃是西山卫短短时间立军的依仗,若平白将利器散播出去,以后的事,很是难说。
如今嘉靖还在,而且他也有兄弟,有些事他不得不防。
但西山卫至今只有区区两千余人,以后早晚要与西洋人起争端,靠这两千人也属实有些捉襟见肘。
略一思索,朱翊镒道。
“戚将军可愿让属下来我西山卫?”
朱翊镒这话一出,戚继光先是有些疑惑,但思索之后便愣住了。
朱翊镒这是要夺他兵权了。
见戚继光久然不语,朱翊镒又笑道:“戚将军也可来我西山卫领兵。”
听了这话,戚继光这才明白朱翊镒要干嘛。
他起初只是想要些西山卫的火器,没想到人家竟然要他戚家军,而且还有他。
戚继光可不是俞大猷那样的政治盲,此事到了这里,已然不是火器的事了,而是让他戚继光站队的问题。
戚继光沉默半响,朱翊镒也不催促他,端着茶盏喝茶。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戚继光想了很多,自登州练兵起,再到南北奔波剿倭,如今已过了二十余年。
先有谭伦赏识,后得胡宗宪慧眼识珠,这才练得威名赫赫的戚家军。
当年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才得以施展。
戚继光明白,想在大明这个官场中一展报复,光凭战功亦是万万不够的。
但这个少年世子,将来会是明主吗?
跟之前他跟胡宗宪不同,这队若是站错了,那解职回乡都算是轻的了。
戚继光不图做官,但北掳未灭,倭寇未平,他一生报复到时候又到何处施展。
戚继光一时踌躇,抬头瞟了一眼朱翊镒,只见这少年人也不理他,自顾自的在处理一些江南政务。
是该做决断了!
戚继光猛然起身,走到案前单膝跪地。
“末将但凭殿下差遣!”
朱翊镒之前虽在处理政务,但也在留意戚继光的反应,不过他是熟知历史之人,也了解戚继光的秉性,知道他会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收了戚继光这员帅才,朱翊镒心中甚是高兴,不过因为他要北上,便将两军融合之事暂时按下,先以总督府的名义拨给戚继光部分火器和后勤装备。
两军融合之事,还得等朱翊镒回来后亲自操弄。
安排好军队之事,暗厄利亚的使团也到了上海。
这是大明与西方的第一次正式交流,朱翊镒很是重视,吴淞口处,大明水师旌旗招展。
想当年,大英帝国第一次来东方,我大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便开启了这个古老帝国的血泪史。
朱翊镒要制止这种情况发生,这次会面便把水师的家底全都拿了出来。
除了一些改装过的千料以上战船外,两艘纯正铁甲舰赫然在列。
这次暗厄利亚使者团共有三艘船,一艘炮舰,两艘武装商船。
炮舰名曰狮子号,乃是传统的风帆战列舰,装有六十门火炮,名曰狮子号。
两艘武装商船上除了装载给嘉靖的礼物外,也各有二十门火炮。
狮子号算是此时大英帝国的二等战舰,除了朱翊镒创造的大明水师这个bug,在整个东亚洋面上,算是最先进的战舰了。
两年前,刚刚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的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之初便遇上了经济问题。
自第二次美英战争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大英帝国基本上失去了美洲市场,而新开拓的印度市场消费能力太差,对面的法兰西共和国在经过拿破仑时代之后,突然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工业商业竞争力日益加强。
市场不景气,外部又有竞争者崛起,不可避免的,大英帝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就在维多利亚登基的那一年,便有三千余家工商企业破产。
面对国内如此局面,刚刚十八岁的维多利亚女王一面让印度总督加大殖民力度,一面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
朱翊镒这一去京师,文官那边内有唐顺之、徐渭,外有张居正、海瑞,但武官这边还缺个主事的。
朱翊镒有意推周进,但武将不比文官,怕戚继光和俞大猷等不服,这才将二位招来,亲自吩咐此事。
但这却是朱翊镒多虑了。
这几年来,随着西山卫北击鞑虏,南抗倭寇,几战皆胜,名声早就传遍大江南北,连带着周进、王禄和柴晋等人也名声大涨。
已有盖过俞龙戚虎的势头。
况且周进等人还是跟着朱翊镒的,属于皇家亲卫军的序列,身份自然也水涨船高。
对于让周进临时掌印调度,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没觉得有何不妥。
朱翊镒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受后世的影响,戚继光和俞大猷自带光环,其实这时候,若说大明最强的军队,实乃非西山卫莫属了。
见俞大猷和戚继光都躬身向周进行礼,朱翊镒不禁哑然失笑。
军队二把手推出之后,俞大猷便回了水师,如今水师规模较之前扩大了一倍,而且还多了护航和剿倭的重任,俞大猷忙的很。
倒是戚继光因为大明水师的缘故,近日来,敢上岸袭扰的倭寇越来越少,便在总督府盘桓两日。
日日跟在周进后面,虚心请教西山卫练兵及作战之法。
戚继光虽潜心兵法,但朱翊镒的西山卫跟他的戚家军根本就不是一个路子的军队。
西山卫基本上可以算的上全火器的近代军队了,戚家军还是冷热兵器交互的,除了基础的练兵之法,其他的并没有什么相通之处。
戚继光精通兵阵,自然也看出了这里的差距,于是两日后便不去找周进了,转而来找朱翊镒。
“火铳?虎尊炮?火炮?”
朱翊镒坐在案桌后面,满脸微笑的看着戚继光。
“殿下,西山卫火器之利,羡煞末将了,若是能有这火器,末将也能练出西山卫一般的精兵了。”
戚继光此时兵痴上头,顾不得僭越,便想让朱翊镒给他戚家军也拨些西山卫的火器。
戚继光这一问,着实把朱翊镒问住了。
火器之利,乃是西山卫短短时间立军的依仗,若平白将利器散播出去,以后的事,很是难说。
如今嘉靖还在,而且他也有兄弟,有些事他不得不防。
但西山卫至今只有区区两千余人,以后早晚要与西洋人起争端,靠这两千人也属实有些捉襟见肘。
略一思索,朱翊镒道。
“戚将军可愿让属下来我西山卫?”
朱翊镒这话一出,戚继光先是有些疑惑,但思索之后便愣住了。
朱翊镒这是要夺他兵权了。
见戚继光久然不语,朱翊镒又笑道:“戚将军也可来我西山卫领兵。”
听了这话,戚继光这才明白朱翊镒要干嘛。
他起初只是想要些西山卫的火器,没想到人家竟然要他戚家军,而且还有他。
戚继光可不是俞大猷那样的政治盲,此事到了这里,已然不是火器的事了,而是让他戚继光站队的问题。
戚继光沉默半响,朱翊镒也不催促他,端着茶盏喝茶。
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戚继光想了很多,自登州练兵起,再到南北奔波剿倭,如今已过了二十余年。
先有谭伦赏识,后得胡宗宪慧眼识珠,这才练得威名赫赫的戚家军。
当年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才得以施展。
戚继光明白,想在大明这个官场中一展报复,光凭战功亦是万万不够的。
但这个少年世子,将来会是明主吗?
跟之前他跟胡宗宪不同,这队若是站错了,那解职回乡都算是轻的了。
戚继光不图做官,但北掳未灭,倭寇未平,他一生报复到时候又到何处施展。
戚继光一时踌躇,抬头瞟了一眼朱翊镒,只见这少年人也不理他,自顾自的在处理一些江南政务。
是该做决断了!
戚继光猛然起身,走到案前单膝跪地。
“末将但凭殿下差遣!”
朱翊镒之前虽在处理政务,但也在留意戚继光的反应,不过他是熟知历史之人,也了解戚继光的秉性,知道他会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收了戚继光这员帅才,朱翊镒心中甚是高兴,不过因为他要北上,便将两军融合之事暂时按下,先以总督府的名义拨给戚继光部分火器和后勤装备。
两军融合之事,还得等朱翊镒回来后亲自操弄。
安排好军队之事,暗厄利亚的使团也到了上海。
这是大明与西方的第一次正式交流,朱翊镒很是重视,吴淞口处,大明水师旌旗招展。
想当年,大英帝国第一次来东方,我大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便开启了这个古老帝国的血泪史。
朱翊镒要制止这种情况发生,这次会面便把水师的家底全都拿了出来。
除了一些改装过的千料以上战船外,两艘纯正铁甲舰赫然在列。
这次暗厄利亚使者团共有三艘船,一艘炮舰,两艘武装商船。
炮舰名曰狮子号,乃是传统的风帆战列舰,装有六十门火炮,名曰狮子号。
两艘武装商船上除了装载给嘉靖的礼物外,也各有二十门火炮。
狮子号算是此时大英帝国的二等战舰,除了朱翊镒创造的大明水师这个bug,在整个东亚洋面上,算是最先进的战舰了。
两年前,刚刚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的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之初便遇上了经济问题。
自第二次美英战争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大英帝国基本上失去了美洲市场,而新开拓的印度市场消费能力太差,对面的法兰西共和国在经过拿破仑时代之后,突然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工业商业竞争力日益加强。
市场不景气,外部又有竞争者崛起,不可避免的,大英帝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就在维多利亚登基的那一年,便有三千余家工商企业破产。
面对国内如此局面,刚刚十八岁的维多利亚女王一面让印度总督加大殖民力度,一面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