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逍遥农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七章家有院落

    


    两位老人也一宿没有睡,家里多了几万块存款,合计着办点什么事好。杨永成家立业了,正为房子操心,不过听杨帆说起要借钱的。两兄弟打小就和气,大了能够相互扶持,他们看着欣慰。眨眼之间孩子门大了,他们也老了,该为孩子办的事也办的差不多了。孩子们大了也有了自己的主见,为他们操心也操心不过来,就说杨帆吧坚持着要回家种田,他们最初还不愿意,可是一回来就干了件大事,几千块钱的葡萄被他卖出了十几万,也不比城市工作收入的少。如果没有杨帆两老人还为葡萄愁呢,这样看来孩子门的事不能过多干预,有时说不准好心办了坏事。既然这样,他们也是时候该想点清福,到大城市去转转,现在流行旅游嘛,他们还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呢。

    两位老人商量了一夜,却又放弃去旅游了,觉得家里应该添置一些东西,冰箱还没有,电视也应该换个新的。家里的老房子是院落式的,有了些年份了,古色古香住着特别舒服,只是墙皮剥落,应该装修一番。

    村里年轻人就是爱瞎整,在外辛苦积累下来的钱,回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老住宅拔了再说,建起了一栋栋的砖混水泥板房子,却没钱装修粉刷,完全是铁屋,夏天热的要命,冬天冻的要命。新生事物就好吗?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自然是有一定得道理。

    农村人三件大事,娶媳妇,建房子,生儿子。建房子无疑是这辈子最能体现自己能力的事,于是儿子把老子建起没几年的房子拆了,建起新房,孙子又把他老子的房子拆了建新房,为的就是显现自己的能力,如此的折腾循环下去。

    杨老头读过几年书,喜欢看小说,尤其是文言文小说,内容不乏对古建筑的描写,自然知道了老房子弥足的珍贵。别人笑他窝囊几辈子都建不起房子,他呵呵直笑问,你的房子住着有我的舒服吗,问的人哑口无言。

    周政和是语文教师,也写的一手好毛笔字,早几年是启功的徒弟跟着学习笔法,一个字也能卖上好几百。由于启功去世,周政和的毛笔字也就不了了之,他也不是特别功利的人,师父去世他随遇而安,把写毛笔字作为一种消闲的乐趣。

    周政和就特别羡慕杨家的老宅子,没事就过来坐在院子里,。年轻人处处透着机密,也不知道他在上海究竟做了些什么,四年的时间估计是不平凡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