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第五章梦的材料及来源(26)
我认为,所有后来展成精神神经症患者的人,童年时期父母对其精神生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对父母的爱或恨,形成了人们早期的永久性的心理冲动,同时也是日后心理症的重要来源。在这方面,我没有将精神神经症患者与正常人划分开来,而且我也不能找到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他们和正常人是一样的。比较有可能的差异是,与正常儿童相比,日后变成心理症的孩童对父母的爱或恨会更明显、更强烈地表现出来,这一点可观察正常儿童的平日生活。一个古老的传说也可以为此作证。而若要真正理解并领悟这个传说深邃且普遍的意义,需要先认同我上述的关于孩童心理的假设。
我所要讲说的是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即索福克勒斯所创作的剧本的主角。俄狄浦斯是底比斯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所生的儿子,由于被神谕预长大后会弑父,所以出生后便被遗弃了。这个孩子却被邻国国王现,并被收为义子,成为那个国家的王子。后来他因为疑心自己的身世而去求神谕,他得到的忠告是:一定不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会弑父娶母。之后,他偶遇拉伊俄斯,并因为争吵而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他来到了底比斯国,并因为解开了斯芬克斯(希腊神话之人面狮身怪物)之谜,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最终成为国王,迎娶了伊俄卡斯忒。在他的统治下,底比斯一派祥和,他治国有方,并与伊俄卡斯忒育有一儿两女。然而后来底比斯爆了一场大瘟疫,国民再度去求神谕。神谕的忠告是:只要将杀死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就会解除。
这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上演了,它围绕揭凶手的主题展开,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上演着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节,如同精神分析一般一环连一环,真相逐渐显露,最终俄狄浦斯被揪了出来,他杀死了拉伊俄斯,更悲剧的是,他是死者与其妻的亲生子。获知这一切后,俄狄浦斯深感震撼,并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滔天,最终他自残双目,远走他乡,印证了神谕。
俄狄浦斯的命运是一出悲剧。悲剧的效果体现在,天神意志的无边和人力的渺小的冲突,人类无力摆脱厄运的掌控。它打动观众之处在于,人对神的意志的掌控的无能为力。在现代的许多剧作家的作品里,也能看到类似的冲突,他们希望能实现同样的悲剧效果。然而,观众对作品中全力以赴却不能扭转命运,最终牺牲的可怜角色并不同。预期的效果不曾实现,这是现代的悲剧的尴尬。
《俄狄浦斯王》这部戏剧能在打动当年的希腊观众之后又打动现在的观众,合理的解释就是:这部戏剧的悲剧效果并不体现在命运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冲突,而是由构成这种冲突的节的某种特质营造出来的。我们之所以会对俄狄浦斯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共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对命运的震撼力做了要承担的准备,也因此会批评格利帕泽尔的《女祖先》或其他现代的悲剧是胡乱语。我们会对俄狄浦斯的命运给予呼应声,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命运的影子,他的命运代表着每个人的命运。神谕注定了母亲将成为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对象,而把父亲视为第一个怨恨并想杀的人。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我们的梦的证实。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实现了每个孩子童年时期的愿望。然而较之这位国王,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并没有沦为心理症患者,而是慢慢地收回了对母亲的性冲动,渐渐淡忘了对父亲的仇恨。如此,我们儿童时期的原始愿望被自己在实现目标的对象身上逐次收回,并竭尽可能地对其实施抑制。在探究人性的过程中,文学家在触及俄狄浦斯的罪恶时,也会使我们内心被压制着的这种**再次被自己意识到和认识。这是剧本里写到的对比鲜明的道白:
……看,这就是俄狄浦斯,
他解开了黑暗之谜,天资聪颖,获得至尊的地位,
他光芒万丈,平步青云,拥有整个国家的财富,
我所要讲说的是关于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即索福克勒斯所创作的剧本的主角。俄狄浦斯是底比斯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所生的儿子,由于被神谕预长大后会弑父,所以出生后便被遗弃了。这个孩子却被邻国国王现,并被收为义子,成为那个国家的王子。后来他因为疑心自己的身世而去求神谕,他得到的忠告是:一定不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会弑父娶母。之后,他偶遇拉伊俄斯,并因为争吵而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他来到了底比斯国,并因为解开了斯芬克斯(希腊神话之人面狮身怪物)之谜,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最终成为国王,迎娶了伊俄卡斯忒。在他的统治下,底比斯一派祥和,他治国有方,并与伊俄卡斯忒育有一儿两女。然而后来底比斯爆了一场大瘟疫,国民再度去求神谕。神谕的忠告是:只要将杀死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就会解除。
这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上演了,它围绕揭凶手的主题展开,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上演着跌宕起伏、曲折离奇的节,如同精神分析一般一环连一环,真相逐渐显露,最终俄狄浦斯被揪了出来,他杀死了拉伊俄斯,更悲剧的是,他是死者与其妻的亲生子。获知这一切后,俄狄浦斯深感震撼,并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滔天,最终他自残双目,远走他乡,印证了神谕。
俄狄浦斯的命运是一出悲剧。悲剧的效果体现在,天神意志的无边和人力的渺小的冲突,人类无力摆脱厄运的掌控。它打动观众之处在于,人对神的意志的掌控的无能为力。在现代的许多剧作家的作品里,也能看到类似的冲突,他们希望能实现同样的悲剧效果。然而,观众对作品中全力以赴却不能扭转命运,最终牺牲的可怜角色并不同。预期的效果不曾实现,这是现代的悲剧的尴尬。
《俄狄浦斯王》这部戏剧能在打动当年的希腊观众之后又打动现在的观众,合理的解释就是:这部戏剧的悲剧效果并不体现在命运与人的意志之间的冲突,而是由构成这种冲突的节的某种特质营造出来的。我们之所以会对俄狄浦斯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共鸣,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对命运的震撼力做了要承担的准备,也因此会批评格利帕泽尔的《女祖先》或其他现代的悲剧是胡乱语。我们会对俄狄浦斯的命运给予呼应声,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命运的影子,他的命运代表着每个人的命运。神谕注定了母亲将成为我们的第一个性冲动对象,而把父亲视为第一个怨恨并想杀的人。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我们的梦的证实。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实现了每个孩子童年时期的愿望。然而较之这位国王,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并没有沦为心理症患者,而是慢慢地收回了对母亲的性冲动,渐渐淡忘了对父亲的仇恨。如此,我们儿童时期的原始愿望被自己在实现目标的对象身上逐次收回,并竭尽可能地对其实施抑制。在探究人性的过程中,文学家在触及俄狄浦斯的罪恶时,也会使我们内心被压制着的这种**再次被自己意识到和认识。这是剧本里写到的对比鲜明的道白:
……看,这就是俄狄浦斯,
他解开了黑暗之谜,天资聪颖,获得至尊的地位,
他光芒万丈,平步青云,拥有整个国家的财富,